三分鐘讓您快速了解一個PM專有名詞及術語,歡迎收聽產品學院「術語通」單元。
各位PM朋友們大家好,今天要跟大家介紹的是產業分析常見的Five Basic Competitive Force(五力分析)。
源起
哈佛大學教授麥可・波特(Michael Porter)在一九七九年提出的「五力分析」,是當前策略管理領域中少數有「預測力」的分析架構工具。
「五力分析架構」假設產業潛在獲利能力被5大力量左右:1. 買方(顧客)的議價能力,2. 賣方(供應商)的議價能力,3. 產業中競爭激烈的程度,4. 潛在競爭者(新進業者)進入的威脅,5. 替代品的威脅。藉由消弭這5力減少獲利因子,辨別能夠創造價值的商業活動,企業可更清楚自身處境。茲分述如下:

- 潛在競爭者(新進業者):產業上的競爭強度首先取決於新進業者的威脅,一般而言,潛在競爭者越易於進入產業,表示產業的競爭越激烈。如:
- 規模經濟
- 品牌知名度
- 取得通路難易
- 移轉成本
- 同業競爭者的威脅:現存的同業之間的競爭在於價格、品牌宣傳以及客戶服務等差異化的手法。如:
- 多元競爭者
- 產品差異化程度及品牌知名度
- 退出障礙
- 替代品的威脅力:當一個產品的替代品越多時,也就代表該產業的競爭強度愈強。如:
- 替代品的相對價格
- 移轉成本
- 客戶使用替代品的傾向
- 賣方(供應商)的議價能力:當供應商的規模愈大或供應商品替代品愈少時,供應商對產業中的廠商議價力便愈高。反之則供應商議價力便愈低。如:
- 替代品
- 供應項目差異性
- 採購量對供應商的重要程度
- 移轉成本
- 買方(顧客)的議價能力:買方所採購的商品是非特殊化的產品,或是買方可以較低的成本更換供應商時,其議價力便較高。反之則議價力較低。如:
- 買方利潤
- 買方的決策動機
- 買方擁有的資訊

結語
身為產品經理可以運用「五力分析」來擬定策略定位(Strategic positioning),方法如下:
- 朝向競爭壓力最弱的位置移動。
- 朝向能迴避競爭第一要因的位置移動。
- 建立可活用優勢的獨特定位。
- 改變競爭要因的平衡點。
- 率先應變變化。
不過,隨者大環境變化劇烈,波特「五力分析」的假設只適用於「你輸我贏」的產業價值鏈零和賽局,可能並不適用既競爭又合作的數位平台生態。
以上是今天針對Five Basic Competitive Force(五力分析)的解說,如果想獲取更多知識內內容,歡迎加入我們的產品學院。「術語通」,我們下次見。
歡迎加入「產品學院」,獲取更多知識內容(專有名詞及術語)
「產品學院」為【PM Tone 產品通】 旗下的《知識庫》社群網站,內容涵蓋各種PM(產品經理、專案經理、產品負責人、產品行銷經理等)所需要精進及累積的軟技能(如:讀書會知識分享)與硬實力(如:產品開發流程或個案討論)。
本文作者:PM大叔
圖片來源:Image by Gerd Altmann from Pixabay
若有轉貼需求,請來信(service@pmtone.com)討論。 轉貼時禁止修改內容及標題、須保持所有連結、禁止商業使用,並且必須註明原文標題、連結、及作者訊息。
覺得這篇文章好嗎? 請分享給您的朋友吧~